|
singer064@gmail.com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英國牛津大學 研發體外養肝裝置 2007-04-24 |
〔編譯陳泓達╱綜合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已發展出一種突破性的尖端醫學裝置,首次以人工方式讓人類肝臟在體外存活三天之久,並發現切斷人體自然血液供應的肝臟仍可自我修復。未來技術發展成熟,將可延長捐贈器官的保存期限,並且增加可用移植器官,大幅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為腫瘤或肝病患者提供新的療法。 可應用於體外化療 英國每日電訊報二十二日報導,科學家還可利用這項新技術,在人體外替罹癌器官進行化療,待化療完成後再植回體內,免除化療對人體的有害副作用。新療法亦可應用在治療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炎等肝臟疾病。 體外運作長達三天 在實驗中,牛津大學移植學教授弗蘭德和研究人員將一名患者的肝臟與體內血液循環系統分離,改以幫浦和人造血管供應血液和氧氣。在正常體溫下,幫浦將含有氧氣和養分的新鮮血液輸送到肝臟,使其得以持續運作。利用這種方式,肝臟可在人體外持續運作逾七十二小時,是現有時間限制的四倍。 受損器官可望移植 科學家還發現,患病肝臟與人體分離後,可自我修復嚴重受損的細胞組織。 目前,醫師必須仰賴已宣告腦死但仍有心跳的患者捐贈器官。但在運送過程中,器官會因為缺氧和必須以冰塊冷藏凍而嚴重受損。 利用新的技術,取自心跳停止達一小時的患者器官仍可進行移植,即使是受損器官也能派上用場。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將可供移植的器官數目增加五十%以上,以解決器官捐贈不足的問題。 規劃進行臨床實驗 研究人員正規劃進行首次臨床實驗,希望能將這項技術應用在包括肺臟、腎臟和胰臟等其他器官上,在五年內使這套療程普及化。 研究人員表示,只要為其提供氧氣、營養並維持恆溫,器官便可在人體外持續存活,時間甚至比預期更久。 國內資深醫師看器官體外保存╱器官離開人體過久 品質堪慮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英國牛津大學以人工方式讓肝臟可在體外保存三天,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李伯皇表示,國內每年約有七百人在等待換肝,醫師從捐贈者取下肝臟後,進行保存液、攝氏四度冰水的低溫保存,最長可維持二十至三十小時,相較起來,新的保存方式確實已延長肝臟在體外的保存時間。腎保存達五天但臨床少用 然而,李伯皇質疑,器官離開人體愈久,品質會愈差,而且又不是在自然狀況下保存,因此,這麼長的保存時間對於器官移植是否有幫助,仍有討論空間。他同時舉例,腎臟的體外保存已可用儀器進行灌流式保存,最長可保存五天,但基於維持品質的考量,臨床上很少使用。 具體成效仍有待後續研究 另外,基隆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簡榮南指出,肝臟的再生功能很好,若在體外以人工保存,不必接收來自腸道的毒素、養分,在學理上有可能自我修復受損組織,但成效如何,仍有待後續的研究。 簡榮南強調,肝衰竭的患者若等不到換肝,目前可以採取洗肝,清理肝臟無法代謝的毒素,不過,由於洗肝必須自費,一次費用十多萬元,而且只能維持二至三天,因此,換肝是唯一的活命機會,科學家嘗試各種突破之道,但成效都必須再進行觀察、討論。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年4月24日 星期二
自由電子報-英國牛津大學 研發體外養肝裝置
自由電子報-史前活化石瑤山鱷蜥 復育有成
|
singer064@gmail.com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史前活化石瑤山鱷蜥 復育有成 2007-04-24 |
〔記者黃文鍠╱台南報導〕台灣在復育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再交出漂亮成績單!繼與英國合作成功建立長臂猿復育族群後,屏東科技大學野保中心突破技術困難,成功復育有「史前活化石」之稱的「瑤山鱷蜥」,月底更將把部分「瑤山鱷蜥」帶回原棲地野放,寫下保育新頁。 「瑤山鱷蜥」原棲地在中國廣東、廣西以及北越一帶,估計野生族群數量只有幾百隻,中國將其列為重點保育動物,並已經做了二十幾年圈養繁殖,希望能以人工繁殖方式,繁衍族群,但一直無法如願。 屏東科技大學利用五年前在海關查獲的四隻走私「瑤山鱷蜥」,順利繁衍成數量高達四十多隻的族群,也展示台灣在保育上的成效。 屏東科技大學野保中心主任裴家騏指出,世界各地有多處研究機構進行「瑤山鱷蜥」復育工作,中國本地以廣東省羅坑自然保護區及桂林師範大學為主要根據地,其中桂林師範大學還有一名教授研究「瑤山鱷蜥」二十餘年,但一直到退休,都還沒能完成復育工作。 相較於中國復育遇到瓶頸,屏科大的復育工作卻相當順利,目前族群成長穩定,且經過幾次交流,發現中國的「瑤山鱷蜥」有冬眠現象,但台灣繁殖的「瑤山鱷蜥」卻不會冬眠;且台灣的「瑤山鱷蜥」體型較大,三歲個體的體型,就有如中國「瑤山鱷蜥」五歲大的體型,是否因環境造成族群差異,有待觀察。 裴家騏表示,月底將先攜帶一批「瑤山鱷蜥」,前往羅坑自然保護區進行DNA比對,如果確認屬於相同品種,將把該批在台灣復育成功的「瑤山鱷蜥」野放到保護區內,繼續追蹤族群生態,讓這些從一百七十五萬年前就在地表生存的活化石,能繼續繁衍後代。 小檔案╱瑤山鱷蜥 全球僅剩數百隻 瑤山鱷蜥又名中國鱷蜥,是從第四紀(約一百七十五萬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的活化石,外型長得像鱷魚又像蜥蜴,分類上自成一屬一種相當珍貴。瑤山鱷蜥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及北越山區,分類上自成鱷蜥亞科、鱷蜥屬,於一九二八年被發現(一九三○年由德國生物學家發表),因人類過度捕捉、環境破壞,目前全球總數僅剩數百隻,已列為CITES(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保育類動物,在中國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體型上,瑤山鱷蜥尾巴側面扁扁的像鱷魚一樣,尾背上方形成兩行明顯的縱列,所以才會叫鱷蜥。 瑤山鱷蜥生活在山間溪流,通常在清晨、黃昏活動,其餘時間則在石下、樹根縫間或溪流上方的樹枝上熟睡,有貪睡蜥蜴的稱號,以昆蟲、蝌蚪、小魚、蛙等為食。(記者黃文鍠)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紫斑蝶的春天系列(三)╱拚經濟兼顧自�M 紫斑蝶保育曙光乍現
|
singer064@gmail.com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紫斑蝶的春天系列(三)╱拚經濟兼顧自然 紫斑蝶保育曙光乍現 2007-04-19 |
記者林國賢╱專題報導 追蹤調查紫斑蝶,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詹家龍最近走進雲林縣林內鄉坪頂村後山,濃烈嗆鼻的農藥味迎面而來,「現在不正是紫斑蝶遷徙經過林內的高峰期,農民怎麼還在噴農藥?」 問起農民,對方不好意思地說,他也知道蝴蝶要來了,但再不噴農藥,會影響茶樹生長,總不能為了一隻蝴蝶,讓全家餓肚子。 「這就是目前生態保育面臨最大的困境與挑戰。」詹家龍說。人們必須學會尊重生活中其他的物種,包括動物及植物,才能真正讓保育工作不會是炒短線的工作,更不會因為過度經濟考量,反而扼殺了生態成果。 四年前福爾摩沙高速公路通車就是一個例子。這個縮短南北差距的重大交通建設,成為阻礙紫斑蝶返家的長城,許多紫斑蝶越過這道高牆時,被高速通過的車子所形成的風洞吸入,撞得肚破腸流、慘死在車輪底下,福高變成怵目驚心的蝴蝶墳場。 福高車害補救有困難 主持「紫斑蝶輸運」計畫的義守大學生態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鄭瑞富表示,福高興建時若能知道路段是蝶道,預先在車道南側農地大量植栽,緩慢地提升紫斑蝶的飛行高度,蝴蝶就能安然度過車輛的傷害,現在即使想要補救,連用地取得都有困難。 蝶道的遭遇如此,紫斑蝶的棲所也沒好到那裡去。台灣「紫蝶幽谷」已發現三十多年,但這些數量龐大的蝴蝶,從那裡來?卻一直沒有人關心,由平地到高海拔的濫伐,讓蝶類喪失棲所、蜜源及寄主植物。更諷刺的是,為了發展茂林國家風景區觀光,一處紫蝶幽谷甚至被填平變成停車場。蝶會義工曾振楠說,這是蝴蝶保育重大的傷害,也顯示人以自我為中心考量,往往是最嚴重的傷害。 輸運計畫拯救紫斑蝶 這些情況總算開始改變。二○○○年開始,學者、義工投入紫斑蝶生態研究,陸續在高雄、屏東、台東發現三十一處的紫蝶幽谷,也順利建立紫蝶遷徙路線地圖。今年,政府、學者與民間保育團體合力推出「紫斑蝶輸運計畫」;包括利用紫斑蝶向北遷徙及向光的特性,在高速公路下方涵洞設置生物廊道,架設紫外線燈道,誘導紫蝶自下方穿越高速公路,同時在國道上方設置防護網,引導紫斑蝶高飛跨越高速公路。官方更同意只要紫蝶通過數量每分鐘超過一千隻,將立即啟動讓道措施。 長期在東部研究紫斑蝶生態的明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趙仁方說,這些舉措對台灣生態保育教育有相當正面的意義;但他也說,台灣應該做更多的實驗室研究,更了解紫蝶,再以蝴蝶的角度去進行保護工作,效果更好。 詹家龍說,所有的生態保育,都要去思考生態保育與民眾生計經濟的平衡,讓民眾更願意投注心力從事保育工作。他也希望,人們摒棄以人的視野去看待自然,摒棄以人為尊心態,以同理心看待這塊土地上所有的生物,如此,才能真正與自然共存共榮。(本系列完)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九九峰自然復育 植被逾七成
|
singer064@gmail.com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九九峰自然復育 植被逾七成 2007-04-20 |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國內地形地貌極為特別的九九峰,九二一地震後嚴重崩塌,當時曾以人工噴灌方式植被,卻因地質特殊而成效不彰,反而是大自然撒種的植物都存活了下來,植被率逾七成,復育成果令人欣喜。 人工復育成效不彰 橫跨草屯鎮、國姓鄉及台中縣太平市、霧峰鄉的九九峰,山峰陡峭,峰峰相連,景觀特殊,是很多攝影愛好者熱中捕捉鏡頭的主角,九二一地震中受到重創,嚴重崩塌,山頭變禿,令人怵目驚心。 地震發生後,有學者建議比照國外的做法,以人工噴漿、灑灌方式,把草籽、肥料混合拌勻後,從空中噴灑到九九峰,該方法在第一年的植被效果不錯,果然都長出綠草等植物,惟下過豪雨後,這些植被植物遭沖刷而下,付出的心血全部泡了湯。 自然播種落地生根 南投林管處指出,九九峰百萬年前是堆積的河床,經造山運動而隆起成山,其土壤膠結不強,地質脆弱,只要下大雨地表就會剝落,人工植被方式並不適合九九峰,後來決定放手讓「老天爺」來擔負植被工作,六、七年下來,果然證明大自然的力量偉大。 林管處在地震後劃設了一千一百九十八公頃的自然保留區,於定點架設相機進行監測,結果令人興奮,因為禿了的山頭,愈來愈見綠意,雖然大雨過後坡腳仍有崩塌,但情況愈來愈改善,而大自然撒種的植物幾乎都存活了下來,且長得很好。 原生植物生命力強 林管處表示,這些大自然種下的植物,都是台灣原生種植物,包括二葉松、五葉松、台灣櫸木、楓香及禾本科的台灣蘆竹都生長得極茂盛,以二葉松為例,幾年下來有的已長到三至五米高,而整個保留區的植被率逾七成,相信九九峰的復育成果可以恢復昔日美景。 東方蜂鷹 定居九九峰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九二一地震的百年大浩劫重創九九峰,震後卻意外發現,經過保護休養多年後,當地生態豐富,其中被視為候鳥的東方蜂鷹,全年都可看到,證明九九峰環境佳,生物種類繁多,蜂鷹變成了留鳥。林管處委託台灣野鳥學會和中研院研究員劉小如監測東方蜂鷹,其外貌多樣,有酷似大冠鷲,有像熊鷹的猛禽,過去一直被認為是候鳥,但在九九峰監測多時後,發現當地全年都可見到牠的蹤影,在九九峰已成了留鳥,而不再只是過境的候鳥,顯示九九峰的生態豐富,才能讓東方蜂鷹長年在此棲息。 林管處人員指出,東方蜂鷹最喜歡吃虎頭蜂,九九峰山腳下的養蜂人家是最大來源,蜂農在荔枝、龍眼樹下養蜂,定期清出蜂殼,成蜂鷹的食物;有趣的是,蜂鷹不但頭部有很多鱗片,不怕虎頭蜂螫咬,且牠也不會趕盡殺絕,不會把蜂窩全部吃掉,而會留一部分待其修補完全後,再返回覓食。 林管處表示,東方蜂鷹在九九峰是留鳥,顯示九九峰有牠豐富的食物來源,而猛禽類是食物鏈金字塔最頂端,牠有食物來源,顯示其下層的食物種類繁多。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自給自足水下艙 問世
|
singer064@gmail.com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自給自足水下艙 問世 2007-04-20 |
〔編譯胡立宗╱綜合報導〕澳洲男子葛森經過十二天的水下生活後對外宣稱,人類史上第一個「自給自足」的水下居住艙(見圖,每日電訊報)已經順利通過測試。他希望實驗能夠有助長期深海探索及太空生活。 氧氣來源 利用藻類轉換 葛森的水下居住艙是一具長三公尺、寬二.一公尺、高二.一公尺的密閉沉箱,裡面設有藻類養殖箱,可將他呼出的二氧化碳轉換成氧氣,而這些藻類的養份來源則是葛森的尿液。另外,箱外設有太陽板,箱內還有一台腳踩式發電機組,可以供電給艙內照明及筆記型電腦使用。 唯一難題 三餐尚須靠運送 不過,雖然號稱「自給自足」,但這個居住艙並無法生產糧食,所以葛森的三餐還是得靠外界供應,運送方式就是由潛水夫透過人孔,將食物送進去。 在裡頭居住十二天後重回人間,葛森說臉能感受到陽光和微風的感覺真好;雖測試相當成功,但葛森說,他到最後幾天開始胡思亂想,好像得了「幽閉空間恐懼症」。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手術成功 美人魚寶寶跳芭蕾
|
singer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手術成功 美人魚寶寶跳芭蕾 2007-04-22 |
〔編譯魏國金╱美聯社利馬二十日電〕在接受雙腳分割手術七個月後,秘魯的「美人魚寶寶」米拉格蘿絲.塞隆已能在托兒所自在玩耍,鑽進、鑽出一個塑膠玩具屋,看起來活潑天真。 米拉格蘿絲西班牙語意為奇蹟,因此也被稱為「奇蹟寶寶」。她出生時即罹患罕見的先天併肢畸形,致使身體從腳後跟至鼠蹊部皆合併,外觀類似美人魚的下肢,這種缺陷也被稱為「美人魚症」。 領軍為米拉格蘿絲進行雙腿分割手術的魯比歐醫師指出,醫師群已成功為她重建了臀部與膝蓋,她的身體狀況非常好,不過還需在兩年內動另一場手術,以重建、修補尿道與性器官。 他說︰「我們已通過第一關,但這不是最後一關,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將在下週過三歲生日的米拉格蘿絲目前學跳芭蕾舞,在托兒所裡常與同學追逐玩耍。 米拉格蘿絲的家庭來自安地斯山脈的貧窮村落,利馬市政府同意支付她的醫療費用。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綠色諾貝爾獎╱搶救鮭魚!冰島銀行家 花錢請漁夫不捕鮭
|
singer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綠色諾貝爾獎╱搶救鮭魚!冰島銀行家 花錢請漁夫不捕鮭 2007-04-23 |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有「綠色諾貝爾」之稱的「戈德曼環保獎」,二十二日於舊金山歌劇院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有來自冰島、尚比亞、秘魯、加拿大、蒙古與愛爾蘭等六人得獎。此獎項是慈善家戈德曼於一九九○年創立,每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揭曉,得獎者獎金十二萬五千美元。 戈德曼說:「他們只是平凡人,但做的事非常了不起,而不管他們做的是什麼,都只有一個終極目標——讓世界更好。」 以下為今年的得獎者: ●維格福森,冰島前銀行家 因看到冰島外海的野生鮭魚數量驟減,在一九八九年成立北大西洋鮭魚基金,籌募三千五百萬美元,向英、法、格陵蘭、冰島、挪威等地商業漁夫購買捕魚權。基金會估計,藉由付錢給漁夫要他們不捕魚,已有五百多萬條鮭魚逃過淪為盤中飧的命運。 ●辛溫加,尚比亞人 一九九四年加入北盧安瓜保育計畫,協助遏止當地嚴重的野生動物盜獵,使野生動物數量回升,進而促進旅遊業發展,讓民眾看到保護自然資源的好處,更為北盧安瓜峽谷的貧窮村民創造出新的經濟契機。 ●帕拉西歐,秘魯人 在秘魯境內的亞馬遜雨林區馬德雷德迪奧斯區,闢建一塊七千多平方公里的保育地,讓原住民與生態系統不受違法伐木破壞。 ●拉柏利奧斯卡斯,加拿大人 致力保護溫尼伯湖東邊廣達八十一萬公頃的北方森林區,這塊區域是他的族人白楊河族居住之地,當地森林因工業伐木、採礦與水力發電遭受威脅。 ●木卡巴牙,蒙古人 組織起數千名貧窮的犛牛牧人,保護並整治數十條河川,讓河川免受規範不一的採礦業破壞。木卡巴牙教導牧人環保的必要,並敦促政府加強採礦規範。 ●寇德夫,愛爾蘭人 動員家鄉村民,阻止殼牌石油穿越農地的油管興建計畫,因此入獄三年,但行動最後有了回報,法院最近命令殼牌石油重新設計油管興建計畫。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首度回應暖化問題╱中國指限制CO2 排放不利經濟
|
singer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首度回應暖化問題╱中國指限制CO2 排放不利經濟 2007-04-23 |
中國對全球氣候暖化問題首度做出正式回應,在「國家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中,中國承認全球暖化將嚴重影響經濟發展,使可持續發展計畫因而難以落實。但報告仍悍指溫室氣體排放限制對經濟發展不利,且是不平等國際政經秩序操弄下的結果。(美聯社)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綠色諾貝爾獎╱搶救鮭魚!冰島銀行家 花錢請漁夫不捕鮭
|
singer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綠色諾貝爾獎╱搶救鮭魚!冰島銀行家 花錢請漁夫不捕鮭 2007-04-23 |
〔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有「綠色諾貝爾」之稱的「戈德曼環保獎」,二十二日於舊金山歌劇院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有來自冰島、尚比亞、秘魯、加拿大、蒙古與愛爾蘭等六人得獎。此獎項是慈善家戈德曼於一九九○年創立,每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揭曉,得獎者獎金十二萬五千美元。 戈德曼說:「他們只是平凡人,但做的事非常了不起,而不管他們做的是什麼,都只有一個終極目標——讓世界更好。」 以下為今年的得獎者: ●維格福森,冰島前銀行家 因看到冰島外海的野生鮭魚數量驟減,在一九八九年成立北大西洋鮭魚基金,籌募三千五百萬美元,向英、法、格陵蘭、冰島、挪威等地商業漁夫購買捕魚權。基金會估計,藉由付錢給漁夫要他們不捕魚,已有五百多萬條鮭魚逃過淪為盤中飧的命運。 ●辛溫加,尚比亞人 一九九四年加入北盧安瓜保育計畫,協助遏止當地嚴重的野生動物盜獵,使野生動物數量回升,進而促進旅遊業發展,讓民眾看到保護自然資源的好處,更為北盧安瓜峽谷的貧窮村民創造出新的經濟契機。 ●帕拉西歐,秘魯人 在秘魯境內的亞馬遜雨林區馬德雷德迪奧斯區,闢建一塊七千多平方公里的保育地,讓原住民與生態系統不受違法伐木破壞。 ●拉柏利奧斯卡斯,加拿大人 致力保護溫尼伯湖東邊廣達八十一萬公頃的北方森林區,這塊區域是他的族人白楊河族居住之地,當地森林因工業伐木、採礦與水力發電遭受威脅。 ●木卡巴牙,蒙古人 組織起數千名貧窮的犛牛牧人,保護並整治數十條河川,讓河川免受規範不一的採礦業破壞。木卡巴牙教導牧人環保的必要,並敦促政府加強採礦規範。 ●寇德夫,愛爾蘭人 動員家鄉村民,阻止殼牌石油穿越農地的油管興建計畫,因此入獄三年,但行動最後有了回報,法院最近命令殼牌石油重新設計油管興建計畫。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自由電子報-櫻花鉤吻鮭 南湖溪現蹤
|
singer ( singer064@gmail.com ) 寄了一則新聞給您: 櫻花鉤吻鮭 南湖溪現蹤 2007-04-23 |
移地保育半年 存活率超過五成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保育再傳佳績!除了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原先的傲人成果外,東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南湖溪也放流成功,半年下來存活率超過五成。 太管處長林永發說,雪霸國家公園內復育櫻花鉤吻鮭的重地七家灣溪,因流域受到農業墾殖及層層的水壩影響,嚴重破壞溪流生態環境,加上近幾年受到颱風影響,櫻花鉤吻鮭受到洪水衝擊,生存也受到極大的威脅,野生及放流存活的數量只剩下數千尾,學者專家多年來建議多找幾處溪流移地保育。 原為雪管處處長的林永發去年八月調至太管處後,積極尋覓合適的溪流,最後擇定與七家灣溪同為大甲溪支流的南湖溪,與雪管處合作,去年十月進行放流,經過半年的培育,估計已有超過五成的存活率。 由雪管處提供的兩百五十尾、身長十五公分的櫻花鉤吻鮭幼魚,在南湖溪內的生長情況良好。林永發說,與七家灣溪相較,南湖溪因為沿岸沒有開發,未興設人工壩堤,更適合櫻花鉤吻鮭的棲息,且南湖溪較少遊客,更符合復育的條件。太管處為了避免人為破壞,加強南湖溪的保育巡查及棲地保育工作,對於放流及復育的溪段也相當低調。 冰河期物種 陸封性鮭魚不洄游 台灣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孑遺的珍貴物種,是北半球鮭魚分佈的最南限,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改變櫻花鉤吻鮭洄游到大海的習性,被阻隔在大甲溪高山溪流中,成為陸封性的鮭魚,必須生長在水溫低、水量充沛且毫無污染的水質中,才能夠順利成長。 林永發說,日治時期的櫻花鉤吻鮭曾經分布在大甲溪上游的有勝溪、南湖溪、司界蘭溪、合歡溪、七家灣溪和七家灣溪的支流高山溪,十年前,一度只剩七家灣溪、高山溪還有鮭魚,野外族群剩不到一千尾。經移地保育,這幾年在司界蘭溪及南湖溪現蹤。 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技士廖林彥說,在南湖溪和司界蘭溪的嘗試是第一步,至少會連續五年在這些溪流繼續野放,目標是希望鮭魚能重現在所有歷史上曾生存的溪流中。 農業開發 保育障礙 〔記者黃邦平╱雪霸國家公園報導〕去年十月,一群保育人員背著沉沉的背包,一步步走向南湖溪和司界蘭溪中上游,背包裡是一袋水、灌進氧氣,還有活跳跳的台灣櫻花鉤吻鮭,帶牠們重返曾經優游生存的溪流,寫下歷史的新頁。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技士廖林彥,幾年前一頭栽進鮭魚復育工作,他像魚兒的保母,看著孵育出來的小魚一天天長大,再將牠們送到野生環境。 台灣的鮭魚保育工程其實已經進行超過廿年,起初所有關於鮭魚的事務都是從頭學起,保育人員浮潛到水中清點鮭魚數量,在復育池裡訓練著孵化不久的小小鮭魚吃下餌料,或是緊緊掌握著水溫和時間,把復育的鮭魚送到溪流野放,一棒接一棒,讓鮭魚的生存出現曙光。 一九九九年起,七家灣溪支流高山溪上的四座攔砂壩先後拆除,是台灣首次為了保育拆除攔砂壩,改善棲地環境,也減少近親繁殖的危機。此外,高山農業是污染溪流的元兇,在武陵農場一帶,也首次為了鮭魚拆遷農園。二○○三年,櫻花鉤吻鮭甚至可以「完全養殖」,在人工環境下,從卵養育到成魚、再產卵,並得以挑選種魚建立種源庫。此外,透過移地保育,鮭魚繁殖已經不成問題,最大的難題還是中高海拔地區的農業開發和人為破壞。 大甲溪上游一帶有武陵農場、梨山等地,有不少果樹、高冷蔬菜,不僅破壞林相,肥料和農藥更造成水質優養化、魚群不孕、食物源短少,這些污染,對鮭魚來講,根本就是要命。 廖林彥說,中橫公路不通,進口水果便宜,或許會讓高山果農考慮生計而轉型,發展生態觀光就是個好辦法。如果鮭魚能健康、穩定地生存,代表台灣環境品質改善,對大家來講都是福氣。 |
自由電子報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2007 © The Liberty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年4月5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